名家风范

当前位置:艺术教育网 > 名家风范 > 正文

陈澄
中国淮剧名家
戏曲家 | 阅读数:11332  更新时间:2014-12-09

中国淮剧名家 -- 陈澄

陈澄.jpg

      陈澄,女,197211月生,江苏泰州人。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。1991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市戏剧学校表演系,主攻青衣、花旦。主要代表作品有《赵五娘》、《天要落雨娘要嫁》、《牙痕记》、《板桥应试》、《太阳花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等十多部现代戏和古装戏。

      青年淮剧名旦,1972年出生于泰州,一九九一年毕业于盐城鲁迅艺术学校表演系,主攻青衣、花旦。父亲陈德林、母亲黄素萍均为淮剧名角,特别是他的父亲陈德林先生是淮剧界公认的陈派艺术创始人。陈澄曾先后主演过《赵五娘》、《天要落雨娘要嫁》、《牙痕记》、《板桥应试》、《太阳花》、《狸猫换太子》等十多部现代戏和古装戏。她表演细腻、嗓音甜润、唱做俱佳,在淮剧唱腔方面,既继承了父母陈德林、黄素萍的艺术风格,又博众艺术家之长,不断吸收兄弟剧种的优点,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,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,并得到专家的肯定。曾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特等奖,江苏省首届戏歌大赛一等奖。她在20027月,参加文化部在湖南长沙主办的全国地方戏汇演,200211月再次进京。

       在陈澄的从艺道路中,先后主演过《赵五娘》《天要落雨娘要嫁》《板桥应试》《马前泼水》《阎惜娇》等多部优秀剧目。进入江苏省淮剧团之后,主演了《太阳花》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《唢呐声声》等多部新编力作,成功地塑造过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,为团体争得了多项殊荣。

       陈澄扮相俊美,表演细腻,嗓音甜润,唱做俱佳,特别是在淮剧唱腔方面,既继承了父母陈德林、黄素萍的艺术风格,又博众艺术家之长,不但能掌握本剧种的特点,同时还能掌握越剧、沪剧、扬剧、锡剧等姐妹艺术的特点,不断丰富自己,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,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,观众亲切地称呼她为淮剧公主。陈澄的唱腔和表演也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,已逐步成为近年来推动淮剧唱腔发展的青年一代代表人物。

       陈澄在11岁时就曾随父母到上海参加演出时登台演唱过淮剧,第一次的触电经历让她终身难忘。在艺校毕业前曾几度在地区举办的卡拉OK比赛中获奖,毕业后曾在19937月盐城市举办的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一等奖。先后曾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淮剧广播大赛一等奖(榜首),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节表演奖,199310月在江苏省首届盐阜杯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特等奖,江苏省首届戏歌大赛一等奖。20027月参加文化部在湖南长沙主办的全国地方戏汇演,在《赵五娘.书房会》一折中,主演赵五娘一角荣获一等奖,该剧目于200210月赴京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优秀获奖剧目展演,受到首都戏剧界专家一致好评。200211月再次晋京,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获奖节目展演,主演淮剧《画像》,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2004年,陈澄在越剧大师岳雪芬的指点下,成功排演了新编淮剧《祥林嫂》,该剧目给她带来了中国戏剧的最高荣誉--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,同时也获得了第14届上海戏剧白玉兰戏剧主角奖。此外,所获的荣誉还有:全国地方戏演员大奖赛(湖南、长沙)一等奖(江苏省第一名);全国红梅奖大赛(河南、郑州)一等奖(榜首)、江苏省第四届、五届淮剧节优秀表演奖、江苏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;江苏省优秀新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;全国现代戏调演优秀主角奖等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大奖,2004年被江苏省文联嘉奖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特殊荣誉称号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,2005年被评为盐城市突贡专家。近年来不断受邀于音像公司录制个人专辑,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,2003年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《名段欣赏》栏目录制播出《陈澄个人专辑》,并且连续三年在央视春节特别节目播出。2002年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,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切接见。其主演的新版淮剧《太阳花》,20058月赴京参加抗日战争纪念活动,该剧被评为本年度的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年由江苏省淮剧团新创作的大型现代戏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好评如潮,陈澄在其中饰演主角素芬,获得很好的反响。

      和所有地方戏一样,随着剧场改制,淮剧一度式微,为了让院团挺过难关,陈澄和身为团长的丈夫陈明矿一起四处奔走演出。只要有演出,陈澄几乎场场不落。因为观众都喜欢名角,没有名角登台,观众会扫兴。作为团里的大梁,当剧团要下乡演出时,她不得不放弃照顾家中90多岁的外婆;当观众点名请她出场时,她不得不丢下正在读书的儿子……最让她痛心的是,为了演出、为了救场,她曾三次在舞台上流产……“想起这些挺心酸的,但只要一站到台上,就把什么痛苦都给忘记了。陈澄说,这么多年下来,她对淮剧已经不能用执着二字来形容,它已经渗透到自己的骨血当中。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她的从艺经历,她说是辛酸并快乐着!

艺术教育网 版权所有.  2014 - 2025
ICP证: 苏ICP备14055050号-1